叶下珠这只尿性的ldquo小骗子r
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
一年生草本
今天上午写好这一篇后,正准备排版,文章忽然不见了,大概是误删了。试了两个数据恢复软件也没找到,算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重新写一遍吧~
叶下珠,名字美丽而惹人遐思,其实却是花园里再寻常不过的野草。
高温连晴,人与树都被晒蔫了,却似乎无损叶下珠的勃勃生机。整个夏天,整个花园,都是叶下珠们的天下。它们青葱葳蕤,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清凉的地毯。葳蕤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草木繁盛,枝叶下垂的样子”,用来形容叶下珠的气质,我觉得很是合适。
叶下珠跟我是相识多年的老熟人了。每年注意到它,都是盛夏时节,它那绿色小珠子挂在叶下的时候。这正是叶下珠一名的由来。据说等到成熟后,绿珠会变成红珠,我还没有亲眼见过,很期待。
绿珠红珠,都是叶下珠的蒴果。这个珠子很可爱,看似珠圆玉润,但却是典型的“距离产生的美”——足够放大后,你会看出,表面其实长满了小凸刺。
叶下有珠
珠子表面其实是凸凹不平的
叶子边缘也是有毛的
有果必先有花。然而,叶下珠的花实在太小了,不特意去寻,结果必然是错过。去年就是这样,今年我吸取教训,总算逮住了它们。
叶下珠的花分雌雄,单性但同株。雄花长在小枝上端,雌花长在小枝下端。雄花通常几朵一簇,但通常只有一朵发育,看似单生叶腋,有6枚黄绿色半透明的萼片,有同色的花盘,还有3枚雄蕊。雌花通常单生,同样有6枚黄绿色的萼片与花盘,比雄花略小。橘黄色的花药,可以很容易地区别开雄花与雌花。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没有提到叶下珠的花瓣。它的花,就没花瓣。
雄花,有橘黄色的花药
雌花
雄花生小枝上部,雌花生下部
叶下珠的叶子也很有欺骗性,看上去就像一片片绿色的小羽毛。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一回羽状复叶了,然而我错了。中国植物志上写得很清楚:叶单生,因叶柄扭转而成羽状排列。
但是我很好奇:两排小叶之间那根纵轴,到底是小枝,还是复叶的叶柄,到底是凭哪一条标准来判断的呢?之前也有亲问过我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辨认二回羽状复叶的时候。
答案在此:能否长芽开花。其上能开花的,就是小枝;不能开花的则是叶轴。我回想了下,叶为一回羽状复叶的月季、洋槐或各种决明,确实,花从来不会开在叶轴上。
单叶互生,伪装成羽状复叶的样子
这还没完,叶下珠继续“骗”着我呢。观察标本时,我认为它那娇弱的小叶是全缘、无毛的,这一度让我怀疑自己定错了种,因为叶下珠的定种特征有一条,就是“”叶片下面边缘有1-3列短硬毛”。直到我用微距镜头拍下来放大后,才清楚地看到这个特征(看上面那张果实有刺的特写图)。
死抠“有毛没毛”这种细枝末节的意义是,叶下珠属是个大家族,共有近种,我国也有30+种。有很多种长得极相似。比如下面这种蜜柑草(Phyllanthusussuriensis),咏梅拍的时候都没注意,反倒是眼尖的乐乐小朋友发现了区别。
蜜柑草,张咏梅摄于厦门
这株标本,是老爸帮我扯回来的,就长在我家楼下一个大花缸里,有三十公分长。很快,它的两排小叶就合拢了起来,掰都掰不开,就像含羞草一样。这往往让人误将其认为是豆科的植物。日开夜闭草、关门草的别名,都指的是叶下珠的这一特性。更有趣的记录来自《广州植物志》:“梅县小童于夏月间田边拔此植物,口念‘胡羞羞’,其叶不久即合,故俗称胡羞羞。”
叶下珠这个名字,最早出自清代吴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年):“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俚医云性凉,能除瘴气。”
叶下珠的属名Phyllanthus由希腊词根phyllon叶+anthos花组合而成,指花生于叶柄状的枝背面。种加词urinaria的意思是“属于尿的”,我想起最初认识它时,老爸就告诉我说,叶下珠能“补肾”。中医讲“肾司二便”,在中草药里,叶下珠归入利水通淋类,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还真是尿性十足。
我一直对叶下珠有种私心里的偏爱,它这种“尿性”的脾气其实很合我意:你所看见的,往往不是真的。要看到真相,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耐心与注意力。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与时间才是最稀缺的资源,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真爱。
叶下珠对我的戏弄,真是随时随地。比如它那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幼叶。阳台的花盆里,总会长出很多,曾经让我很迷惑。当然,到了现在,你就是化了灰我也认得你了,哼哼。
幼叶
贺知章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却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亲们记得的,是他幼时的容颜。在植物世界,我却屡屡遭遇相反的体验:认得草木成年后的模样,却常常认不出幼时的它们。
像眼下花开得正盛的复羽叶栾树。这是我最喜欢的树之一,前年我曾经为它写过一篇《复羽叶栾树|这世间所有的美丽,不及我第一次遇见你》。我自以为对它算是相当熟悉了。然而,这种花园里处处有之的小树苗,最初我仍然认错了。
幼时的复羽叶栾树
办公室对面,复羽栾花开得正好
分布:
产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区,通常生于海拔米以下旷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缘。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南美亦有分布。
文章与植物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为作者原创
你的转发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植物上瘾者
发现每种植物的独特之美
周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cp/1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