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选载将苦难转化成祝福
长篇选载
《将苦难转化成祝福》简介《将苦难转化成祝福》一书由我省盲人音乐家陈君恩耗时八年写成,书中记述了他靠着心灵的眼睛,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他用智慧和爱的力量消解了“苦难”与“祝福”的二元边界,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生命质量的飞跃。本书通过一篇篇随笔,讲述了作者失明后如何学习音乐和成长经历、求学历程,以及在生活中帮助其他盲童的感人故事。全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阳光新路”“我的大学”“一生一世”“情系盲童”“走出户外”“爱满人间”“沐浴阳光”“政协之路”“读书有味”。
爱的天空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37年前,当世界在我的眼前徐徐落下黑幕时,我以为此生必将陷入永夜。如今再回首,方觉当年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我怎能忘了身边还有围绕我的至亲——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放弃我,更没有离开我!还有那些曾温暖我、感动我的邻里师友。
爱的天空
(词:潘力鹰曲:陈君恩)
爸爸是天天照耀的太阳
妈妈是夜夜走过的月亮
日夜穿梭,寒来暑往
太阳月亮为我编织梦想
温暖的太阳,爸爸的坚强
皎洁的月亮,妈妈的慈祥
春秋冬夏,故乡他乡
爱的天空
总有笑声回荡
这是我的北方的妻子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时所写的一首歌。以前我自以为读懂了这首歌,其实不然,我只是读懂了歌词的表面文字,并未读懂其中的深刻内涵。直到年的某一天,我听到母亲说的一句极平常的话,一下子领悟到父母之爱是什么,同时,也读懂了这首歌词的内涵。
那天,母亲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兴致盎然地和我聊着陈年旧事,聊着聊着,她突然话锋一转,说:“我每天啊,心里总是有些焦虑。”我赶紧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总是挂念着你们父子俩(她是指挂念我和我的儿子陈国苏),总是放心不下。”我的眼睛顿时有些湿润,那一刻,突然领悟到父母之爱就是绵绵不绝穿越时空的挂念。不论孩子走到哪里,也不论孩子是否成年,父母的挂念总是聚焦在孩子的身上,犹如追光灯紧紧追逐着演员的身影。我能想象到母亲牵肠挂肚以致黯然失色的表情,她的愁绪一定如头上的白发一样多。想到这里,我真想抚摸母亲雪染的鬓角,轻声安慰她:“您放心吧,您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有能力的中年人,您的孙子也就要长大……”但我知道关心则乱,谁能说服一个母亲忘记她心爱的儿孙呢?
由此,我想起了很多被我忽略掉的小事。母亲在洗衣服时,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叫一声“恩”,此时保姆便提醒她:“君恩不在家,他上班去了。”母亲何尝不知道我不在家,在长春读大学时,她也是如此呼唤我,就连她一个人走在街上,也会这样不自觉地叫“恩”。这早已成为了她的习惯,仿佛一刻也离不开我。我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为什么母亲不呼唤他们的名字?数十年来,她一声声呼唤我的名字,只因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苦乐,早已占据了她心灵的全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如照进我心灵世界的第一缕阳光,驱散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灰暗。有母亲在,我的字典里就不存在“绝望”二字。
同样,父亲在我的生命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他,沉稳厚重,给我如山的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双手擎天,稳住了我摇摇欲坠的世界。
我忘不了在我失明后,父亲曾说:“君恩眼睛看不见,只有我特别爱惜他,他的兄弟才会爱惜他,别人才会尊重他。”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他用有力的臂膀保护着我,使我脆弱的心灵免于进一步受伤。
年,那时我二哥和三哥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回城工作,这件事也是当时中国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但我父亲认为为我治疗眼睛比二哥和三哥回城的事更重要,便将全部的财力和时间用在送我去上海治疗眼睛上。他向邻居借了元钱,陪医院、医院,最医院。由于当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住院治疗期间,为节省花销,每天清晨,父亲拿着两个12寸大号茶缸,花1角2分钱在街上买了干饭,医院里面的免费菜汤充饥,晚上只能睡在我病床旁的地板上。
在名医赵东生教授的治疗下,我的眼睛恢复了一些视力,为了让我的眼睛康复得更好,父亲或哥哥每天都要骑半个多小时自行车,到洪山桥“自由市场”买一斤猪肝拿回家炖叶下珠给我吃。记得在年春节前,一个寒冷的清晨,雨下得很大,父亲穿上雨衣准备出门去买猪肝,我当时心里真希望父亲不要再为了我的眼睛奔波,免得那样顶风冒雨,饱尝辛苦。但是,父亲还是毅然走进了风雨中……
双目失明后,听收音机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父亲为了使我的生活增添一丝欢乐,居然花元买了一台上海产的海燕牌电子管收音机,这台收音机花掉了他整整3个月的工资!它的音色之美,给我带来的喜悦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上大学后,远离父母家人,我常常感到孤单。每到这时,我就一个人坐在琴房的窗台上,一边喝啤酒,一边听着录有家人声音的磁带,心灵得到很大的慰藉。盼到寒暑假回家,我就陪着父亲听闽剧、评话,当他听到兴奋处哼唱起来时,我也会忍不住跟着哼唱两句。和亲人在一起,那种心的相通、爱的交融,让我身心放松、快乐无比。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间也是相处融洽,手足情深。就拿二哥来说吧。二哥爱唱歌、吹笛子,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总喜欢让我陪在身边,比如他在糊顶棚时,总叫我在旁边打个下手。其实我眼睛看不见,也帮不了什么忙,他的用意是希望我陪他唱歌、聊天。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教会了我60首左右的外国名歌。后来,他到农村插队,在田块里劳作一年,赚来了18块钱。他用这仅有的18块钱给我买了一把吉他。
年,我在学习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的课程,函授大学寄来的都是明眼文课本,对我来说,必须将课本录成磁带才能阅读。于是,每天晚饭后,三嫂便主动对三哥说:“你去帮君恩录书吧,洗碗、带孩子就由我来做。”就这样,在三哥三嫂的帮助下,我才得以把函授课程进行下去。这些细微的事情,现在每每想起,心中就充满了感激之情。
给我的天空增加亮点的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我无所求,无所望,虽只是我生命中的过客,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我的人生画卷。
我小学读了五年,初中只读了三个月,眼睛就突然看不见了。但我喜欢音乐,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并非是个无用之人,便在自学了谱曲之后,向《福建音乐》投稿。家人觉得我的愿望太高了,在他们看来,作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接受过音乐学院专业训练的人才有可能作出像样的曲子,像我这样的“半文盲”学习作曲,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那时侯我很担心自己创作的歌曲不规范,渴望有作曲老师给予指导。我二哥的一个朋友见我天天弹吉他,便把他认识的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首席小提琴、专业作曲家门春喜老师介绍与我认识,之后,门老师经常抽空上门指导我。而我和另一位老师——何群茂老师的相识则颇有些奇特。一天,我闷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突然听到有人在敲门,我隔门问是谁,答话的是我们家街对面理发店里的依桂老师傅,打开门,却进来了两个人,依桂老师傅介绍说:“我给你带来一个大人物,这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何群茂老师。”何老师亲切地说:“我在街对面理发时,师傅说你喜欢音乐,很有天赋,我很感兴趣,过来看看你。”我喜出望外地说:“我没有学过乐理和作曲,对自己写的歌没有把握,请老师帮我看看,指导一下。”何老师看了我创作的《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望》等歌曲后,便对我父亲说:“我现在在省艺校大专班教作曲,我觉得君恩写的这些歌曲比我的那些学生强多了。”老师的一句话,让父亲对我学习作曲有了信心,我自己更别提有多高兴了,仿佛走在漆黑隧道中的人,终于看见了前方的一线微光。“你写的歌整体来说结构完整、旋律流畅,不过某些地方改一下会更有韵味,更有表现力。”何老师说着,拿起桌子上的钢笔就在纸上修改起来,改好后,还一一唱给我听。我心里真是感动极了。
我与两位恩师本来素不相识,是音乐超越了年龄,超越了职业,超越了地位、身份的限制,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我知道,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不只是出于惜才爱才之心,在他们内心深处,爱如莲开,弥散着善意的馨香。
和他们同样心中有爱的还有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乌老师。
年,我认识了福州市盲聋哑协会副主席陈加谷和他的妻子盲聋哑学校的乌红老师。乌老师知道我比较擅长音乐之后,就想介绍我到盲聋哑学校担任音乐代课老师。在盲校当老师必须先学会盲文,因此乌老师带我到盲校去学习盲文,没想到乌老师这份善心,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年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首次向全国招收盲人大学生,华东区的考点设在南京。华东六省一市的民政部门总共推荐了64位考生,在南京艺术学院先进行音乐专业考试,然后再进行文化科目考试。有12位考生通过了音乐专业考试,获得了文化科目的考试资格,我也幸运地在这12位考生之列。其中有1位来自山东的考生,他的音乐专业很好,但不会盲文,当我们11个人坐在教室里参加文化科目考试时,那位山东的考生在考场外哭了起来。那时候我心里感慨万千,心想:乌老师,感谢您!如果去年您没有介绍我去学盲文,今天的我也只能在考场外面哭泣了。
当年我和其他三名考生一同考进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在年元旦来临之际,我将一首名为《爱心》的歌写在贺年卡上寄给陈加谷夫妇。
爱心
(词曲:陈君恩)
你是一股清流
荡涤着世间的尘埃
你是一片阳光
扫除了心底的阴霾
你是一股暖流
温遍了人们的心怀
你是一座桥梁
连接起心的断带
啊,爱心
你是拥抱世界的真情流露
仁爱之心发自肺腑
让我捧出我的心
让你付出你的情
这美丽的世界就会充满温馨
其实,我这首歌不仅是对陈加谷夫妇,也是对家人,对依桂师傅,对门春喜老师与何群茂老师,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感恩之作,是对人间真爱的颂歌。因为有你们,我的天空不再暗如永夜,而是天朗气清,还不时飘来一朵七彩的祥云,吹来一阵温柔的轻风,送来一缕沁人的香气。
(未完待续)
(来源:同人杂志作者:陈君恩)
福建残联征稿啦!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cp/1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