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才不仅仅是吃饭而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我喜欢做饭,曾一度非常想拿还没缴纳的学费直接辍学,云游四海去当个厨子,但怕父亲打断我的腿而作罢。
因为妈妈的姐姐们都非常擅长做饭,所以我打小嘴就被养的很刁。对食物很挑剔,做的不好吃的东西,不吃一口又或者尝一口后绝不动第二次筷子。冷藏的肉不吃,处理不好的鱼羊虾不吃,葱姜蒜需要出现提味但也不吃。
大姨二姨会因为我不喜欢生姜,把本应处理成姜丝的部分切成易于发现的姜片。大舅会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随口夸他做的老豆腐好吃,以至于每次去他家都一定会给我专门做这道菜。
姥姥会因为我讨厌腐乳的味道,从来不把这道她最爱的小菜拿上餐桌。妈妈会因为我炖一整天的汤,只为用最清澈的高汤给我煮碗面。所以嘴太挑剔都是被家人们无私而又细腻的爱和关心宠溺形成的。
读书时英国这个黑暗料理之国,好吃的太贵让人望而怯步,便宜的难吃到令人无从下口,而同学做的饭归根到底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把我逼到只能自己开始学着做饭。
下厨房app是我的烹饪课老师,搜索食材后就可以按照菜谱开始做饭了。十分方便,让我学到了很多,基本各个菜系都可以尝试去做。
学做饭的初期做的一道最还原家乡风味的菜是红烧排骨,聚会时被台湾的同学都吃光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做饭给别人吃可以给予我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非常极度特别爱做小龙虾,之前会因为方便直接购买一盒剥好的小龙虾肉,夏天的时候会去市场买新鲜的小龙虾,慢慢学会挑选什么样的小龙虾更嫩更适合做菜,小龙虾盖浇饭和小龙虾细面是我的拿手菜。
因为审美是按照艺术作品的高标准严要求,故而对摆盘也会有要求,除非时间不允许,否则我一定会摆盘,即使是一份只给自己吃的早餐。面包烤到两面金黄再夹上鸡蛋火腿蔬菜,奶昔的杯口和杯壁上要装点一颗水果,水果拼盘要按照颜色排列,炒菜要讲究搭配盘形和摆放的外形,米饭上要装点芝麻和紫菜,如此等等。
我会愿意花上一整天去做饭,从写菜单,买菜,备菜,切菜,到烹饪,最后上桌。我有一套自己独有的烹饪哲学。不能有膻腥臭味,食材要新鲜且要注意颜色搭配,排盘要漂亮,要配有酒或果汁,饭后要有甜点。一顿美餐后,必须得有甜点才能作为完美收尾。
做菜和吃饭经常对着我爸视频直播,给他展示我的锅里在炖着什么菜,以及如何迅速吃完一大碗饭。我爸总是不管时差,乐于看我吃饭。他到底是怎么在入睡前忍住饥饿看我吃午饭的呢?这大概是父爱吧。
前段时间,有天下班路上闻到了一阵萝卜炖肉的香味,把我馋到不行。赶紧给好朋友发消息说好想吃家乡菜,问他要不要来家吃饭。他立马说好。于是,我就发了一份菜单给他:
今日晚餐:白萝卜炖牛肉??白灼南美对虾??韭菜炒鸡蛋??凉拌苦菊沙拉??酒:MOETCHANDON??点心:LadyMCheeseCake??这几道菜大概花了一个半小时就上桌了,需要感谢盒马生鲜的送菜服务,也要归功于两个锅一起开工的火候把握。朋友一直夸赞白萝卜炖牛肉做的实在太好吃了,跟他小时候在家里吃的一模一样。
在异地能吃上有些类似家乡风味的食物,大概就是解了当代年轻人的思乡之苦吧。阿城在书里写道: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的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而舌尖上的总导美食家演陈晓卿关于家乡食物的见解却更得我心,大意就是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肠胃都是一扇门,而钥匙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我们的食物编码。是他们用家乡的食物开启了儿时我们的味蕾记忆,长大后食欲大门是会因为这些微小的菜肴而轰然大开的。
就这样我们俩个人把菜基本都扫光了,朋友洗了碗后。接着我们开心的喝着酒,吃着他带的点心,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因为这些普通的食物,和朋友度过了一个惬意的晚上。
美好的食物,也要和对的人一起分享,这样的时刻才能称为吃饭。否则只是用进食/应酬/饭局等等毫无生命力的词语形容。
爸爸疲于应付各类饭局,他一直强调能不去饭局,在家吃点青菜豆腐就是最幸福的事情。这让我一度很不解,而现在我体会到了青菜豆腐这种家常菜带给我的肠胃的舒适感远胜于任何餐馆,这的确是最幸福的事情,一点儿都没错。
当然如果这青菜刚好是奶奶家菜园里种的,那丝丝清甜的味道配上煎得两面焦黄的豆腐,就更棒啦!
最后展示一下我做的菜
欢迎留言来找我吃饭~??
?碎片回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cp/1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