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不可不知的民间风俗和养生知识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

立冬时节如何做好养生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

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

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

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多饮豆浆、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立冬时节饮食方面四要点

眨眼间就来到了立冬的季节。立冬,是进入冬季后的第一个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的季节。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进补前先引补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

多温热少寒凉

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南瓜、生姜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

咸味入肾补益阴血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立冬后要保持乐观和安静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此时是慢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疾病发作的季节。专家表示,冬季养生要避寒就温、保护阳气,因此冬季养生为预防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全面入手。

饮食:立冬后饮食应“少咸增苦”

立冬饮食应“少咸增苦”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营养专家还介绍,中医认为秋季进补适宜“平和”,冬季进补适宜“封藏”。冬季适宜食用以下食品:蔬菜有黄豆、胡萝卜、油菜、盖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柚子等。

另外,冬季进补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同时,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米面制品等。

精神:保持安静与乐观

保持安静与乐观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专家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的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精神上要豁达乐观、合理用脑、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在起居调养上要有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于阳气潜藏。同时还要适度运动,如做操、散步等。要节欲保精,减少房事。

运动:避免高强度运动

避免高强度运动

冬季锻炼不可少,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

立冬期间,要避免在大风降温的天气里外出,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不食用冷饮,及时增减衣服,早睡晚起。适度锻炼,最好在上午九十点钟以后或下午四五点钟进行,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或局部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以免诱发疾病发作,而老年人室外运动更应注意保暖。

起居:早睡晚起注意衣着

早睡晚起注意衣着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

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漫谈古今立冬时节的民间习俗

立冬就意味着冬天的到来,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立冬这一节气,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古今立冬时节都有哪些习俗。

天子迎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其中既有进入冬季的顺时养生方法,也说明了冬季养生对于预防各类疾病的重要性。立冬了,你我是不是该动起来了……

精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什么是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cp/14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