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剧团上演远去的家园
广州话剧团上演《远去的家园》
昨晚,广州话剧团在南方剧院演出从美国引进的话剧《远去的家园》,但上座率不足7成,而且大部分观众是持赠票进场的。比较内地话剧《虎魄》本月上旬在香港演出6场售出9600张票的火爆,比较北京、上海话剧市场终年不衰的景象,广州观众对话剧反应冷漠的现象引人深思。专家认为,广州话剧市场应当鉴戒京、沪、港3地的经验,扬长避短,以图振兴。 昨晚,广州话剧团演出的《远去的家园》在广州南方剧院结束了连续两晚的公演。在现场发现,观众完全沉醉在演员们活灵活现的表演中。该剧用悲喜剧的手法描绘了被老年痴呆症剥夺了尊严的老人的生活,使观众在笑声中落泪,给人以深入的启示。但是,这么好的演出上座率却不足7成,而且,经了解,大部分观众都是持赠票进场的。演出前,一名持赠票的中年男士理直气壮地对说:“我从来没有买票看话剧的习惯!广州不适合话剧的发展。”在备感惊讶之余不由沉思:难道话剧在广州真的没有市场吗? 据业界人士反应,近几年来广州话剧市场寸步难行。去年广州唯一3部话剧上演,而且市场反应冷漠:《白门柳》公演了3场,《10三行商人》仅演出2场,惟有上海明星版《雷雨》在广州掀起过一阵话剧热。 与北京、上海活跃的话剧市场相比,广州话剧市场显得黯然失色。而最近京派大型多媒体音乐话剧《虎魄》在香港火爆演出,更值得广州话剧界沉思。了解到,与京、沪、港3地话剧现状相比,目前广州话剧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创作精品少而且风格单一;市场营销模式落后;缺少话剧观众;硬件设施不足。 关键:题材单一 观众容易审美疲劳比较:京味话剧风格题材多样创作环境富有生气 如何让观众走进剧院,这是广州话剧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昨晚《远去的家园》演出间隙,观众张小姐对说:“广州话剧品种太少了,而时下文娱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不一定要看话剧。” 在采访的众多观众中唯一自掏腰包买票的黄先生在演出后说:“《远去的家园》很不错,意义深远。以后如果有好剧目演出,多贵的票我都会买。”看来,只要有好戏,不愁没观众。 北京和上海的成功经验告知我们,实现话剧题材多样化,是让观众走进剧院的必要手段;话剧界必须创作出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剧目。以北京为例,京味话剧白癜风该怎么治疗风格样式多,经典话剧、实验话剧、络小说话剧等并存,而且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从事戏剧创作的团体也很多,构成了一个富有生气的创作环境。以明星为依托的商业剧去年底让北京话剧市场火了一把,其中包括现实主义话剧《全家福》;由歌手林依轮、演员刘孜、音乐台主持人伍洲彤同以话剧新秀身份主演的贺岁话剧《麻花2?情流感》;由台湾“小虎队”成员陈志朋主演的多媒体音乐剧《永久的张国荣》。而上海的明星版《雷雨》从上海到广州再到深圳,一路遭到追捧,当中虽不乏炒作因素,但逢迎了话剧市场的一部分观众,到达了让观众走进剧院的目的。 商业剧引人关注,经典剧魅力不减。北京人艺最近上演的第三版《雷雨》,以其“严肃而富有豪情”的舞台出现取得很多好评,说明经典剧目也能凭仗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在话剧市场分一杯羹。 另外,引进外国的话剧也是丰富话剧市场的重要措施。去年6月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4台话剧进京展演,赢得一片赞誉。海派话剧进京,不但带来了反应上海文化的《长恨歌》和反应北京文化的《正红旗下》,也带来了美国百老汇经典之作《胡蝶是自由的》和法国喜剧《艺术》,反应了上海话剧市场的丰富性和兼容性。其实,广州话剧团也正在做引进外国剧本的工作。《远去的家园》的上演对广州话剧界的意义是重大的,它第一次引进了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作品。作为广州话剧团今年向观众介绍和引进“当代外国戏剧视窗”系列剧目的第一部,该剧瞄准了市场上一些比较酷爱西方话剧的观众。 据了解,该剧曾获1998年度“全美最好戏剧”提名,其悲喜交集的情节和含而不露的思想内涵都为广州观众带来新的感受,并产生了强烈共鸣。该剧召唤远去的精神家园,就犹如唤起人们对日趋失落的话剧的关注一样。 关键:缺少包装 大多使用本地演员比较:金马影帝实力美女主演《虎魄》香港演出火爆 话剧要吸引观众也需要一定的包装和宣扬手段。在昨晚《远去的家园》演出后,一名年长的观众向表示:“我常常不知道哪里有话剧看。”以往传统的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即便好戏也不能在巷子里孤芳自赏,必须学会自我推销与适当包装。 本月3日,由北京话剧人孟京辉打造,刘烨、袁泉主演的大型多媒体音乐话剧《虎魄》在香港艺术节首演,这部京味话剧赢得了香港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成为本届香港艺术节最火爆的戏剧之一。《虎魄》更以售出9600张票的事迹直逼《茶社》为香港艺术节创造的1万张票的最高纪录。该剧的成功除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以外,还少不了剧组有效的宣扬攻势和当红明星的加盟。香港观众看戏并不像北京观众那样刻薄严肃,他们只是喜欢新奇、热烈和漂亮的戏剧,而《虎魄》整体包装都是偶像剧的感觉,还印刷了非常另类而精致的宣扬卡片。另外,金马影帝刘烨、实力美女袁泉连袂演出,音乐人姚谦出任音乐总监,舞蹈艺术家金星出任舞蹈设计,和“玉女”孟庭苇演唱主题曲《虎魄》,都显示了该剧的明星阵容。 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广州话剧从生产到营销的模式都比较单一。北京和上海除院团参与话剧制作外,还有白癜风治疗时间社会投资的、院校实验的、独立投资者制作的话剧等等。多种体制下的话剧制作构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小圈子叫好的状态,构成了一定的市场吸引力。而在广州,话剧的主力创作群体还是院团,先讨论剧本,然后优先使用本地演员,长期以来新人缺少,明星缺阵,观众对熟习的表演风格提不起兴趣。 关键:无“根据地”不利培养话剧市场比较:话剧艺术中心立足“大厦”上海演出阵地一流 培养话剧观众是推动话剧繁华的重要手段。目前学生群体是重点培养的观众群体,广东话剧院和广州话剧团屡次送戏到学校,培养学生买票看话剧的意识。如广州话剧团常常联系广州各大专院校学生会、团委、学生剧社等,并通过广州话剧站宣扬、促销,还对观众进行问卷调查等。广东话剧院尝试采取先看戏后付款的运作方式,将观众请进戏院看话剧,看完后再根据满意程度支付10至60元不等的票款。调查发现,大部分观众对演出的话剧表示满意,其心目中的理想价位比话剧院料想的要高。 另外,全国已在高中开设艺术课程,其中包括戏剧课。据了解,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受有关部门拜托,正在编写4套戏剧艺术教材,其中就有话剧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观众,争取未来文化消费主体。 要提高观众的话剧欣赏水平还有赖于戏剧批评家的努力,北京话剧市场之所以如此如火如荼,与北京市民崇尚高雅精致的剧院艺术和媒介对话剧专业的推介和到位的评论分不开。真正的戏剧批评是连接观众与话剧团体的纽带,能够带动话剧创作和市场的繁华,广州目前就比较缺少戏剧批评的氛围。 业内人士认为,要培养固定观众群,广州话剧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大、中、小型话剧剧院,这样才能适应各种类型话剧的演出。只要看看上海,我们就能知道一个完善的演出场所对话剧发展来说是多么重要。2000年底,上海话剧大厦落成,话剧界具有了一流的演出阵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立足“大厦”,精心组织了“话剧之春演出季”、“话剧之新剧演出季”、“话剧之经典剧目演出季”等3个专题演出,成功推出了《陈毅市长》、《正红旗下》、《再见了,妈妈》等优秀剧目,给上海话剧舞台带来了活力,并在全国引发了反响。而目前广州合适演出话剧的场所其实不多,话剧演出好像打游击似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这十分不利于话剧观众与市场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gx/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