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药一之饮食篇中医药的理法
谈中药(一)之饮食篇:中医药的理法
以前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徒弟跟师傅学了十年,觉得该满师了,于是下山。下山前师傅让他到山里找一味不入药的植物,徒弟走满整个大山,愣是没找到一味不入药的植物,垂头丧气回禀师傅,师傅很是感慨的告诉徒弟,天地之间皆可入药。
食品也是药,是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经过实践检验归纳总结的相对平性的动植物,很多食品是药食同源,食疗也是养生治病的方法之一,中草药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病。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药和食,是我们老祖宗根据性味归经的理法定下来的饮食品种和治病工具。
那么中医中药包括食物,中医是怎么定性和思考的了。
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其处方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如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信中题一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博学多才,大为叹服,自惭不如。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这个案例我们能学到什么了。说的是,叶天士在前一个名医用药思路基本准确但未能体现疗效的基础上,思考感悟到同气相求的天地之道,竹叶改为梧桐叶子,不懂行的听来斥之为中医编的玄妙故事,而恰恰中医药里面,大量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的注解中,历代医家都是运用同气相求的理法思考药性,花生子降,叶散种藏。这则医案也许传着传着夸大了,也许一大把梧桐叶夸大成三片,但中医药的理法就是如此思考问题的,而不是成分。
估计西医的拥趸,立马会驳斥,没有科学检验,没有小鼠试验数据来证明,传说而已。好吧,现代人都要亲眼见到才信,西方的科学检验方法说白了是逻辑推演法,而中国古代科学的方法是归纳法,中医是归纳法的典型应用。驳斥中医的要客观面对一件事情,多年来我们中华名族正是因为有了中医对老百姓健康和疾病的帮助,才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了人口的高度繁荣,尤其是在汉代《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培养了一代代的中医人之后,我们民族的人口才高速度膨胀。这没法否定吧。存在一定有其合理的一面,何况你我大家我们的祖祖辈辈均受益于中医,难道中医不值得我们要去学习思考吗。
举个例子菊花
神农本草经是伟大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我们且用神农本草经的解读,来阐述下中医是怎么理解中草药的。举一个大家都知道都经常碰到的食疗小药,菊花,你知道这个植物中医是怎么解读的吗,它又有什么功效,中医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路归纳总结它的药效作用了。
这个例子读懂了,学会了中医的思考方式,则对所有的药物都可以从下面阐述的理法中去思考和运用的。
昨日在学习菊花这味药,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有诸多医家对神农本草经解读,摘录如下。
“邹澍:性喜阴恶水,种须高地。初秋烈日尤所畏,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之疏荡,湿为之养。入药取黄白味甘者,花开最久,叶枯不落,花萎不零。
徐灵胎: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躁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得金秋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清肺疏风,故能疗死肌,驱风散湿,故能主恶分风湿痹,晚开晚落,花中最寿者,故能利血轻身耐老延年。
黄宫绣: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味甘故能保肺而滋水,味苦故能解热除燥。
叶天士:诸风皆属肝,肝脉连目系出上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目眩,火盛则肿而痛,菊花制风木之上药也。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金,金脾土,则肌肤死,风湿成痹,风统于肝,甘菊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如,甘菊喜好高地,厌日恶水,最喜风之涤荡,花开不萎。”
估计没耐心看文言的,看不下去,何况还有大段的中医理法,我简单阐述下。
意思是,菊花在秋天采收,吸收了秋天的对应五行“金”的肃降之气,秋天植物凋零,动物开始储备食物过冬,天地万物都是一派收敛之象,也就是金气。且菊花的金气清肃却不躁烈,是其他花类植物不能比拟的。花在植物的最高部位,所以对应人的头部,菊花微苦,苦能降火,微甜,甜入脾能补脾气生肺气,五行中金克木,也就是肺气的清肃功能能制约肝气的过分生发上火的现象,且花对应人的头部,人体的肝经循行经过眼睛达到头顶,同时肝开窍于目,所以抑制普通的肝经上火头疼眼睛红肿的初发,是很有效果。
菊花因得秋天不躁烈但有能制约肝气的清肃功能,同时菊花在秋天的大风的涤荡中长得越发茂盛,一般都有一米多高,却不怕风,中医看到了这种特性,归纳认为有制约风的功能。肝属于风,所谓的风,人如果生气过度,会大动肝气,在人体中就像一阵猛烈的风刮过一样,因为肝主升主动的功能,所以中医归纳,这就像大自然的风一样,微风徐徐人是很疏荡的,但如果风太大,就像这次的大台风会导致巨大的灾害,大自然的道理在人体是一样的。而菊花通过不燥不烈的清肃功能,制约了肝风。肝风如果太过,肝木就克了脾土,则脾功能被遏制,脾喜燥恶湿,脾一生病就容易生湿气,同时脾主肌肉,肌肉结实的人大都胃口很好,因为脾胃好所以肌肉结实,这是脾气的表现。但如果肝木制约脾气太过,脾气衰败,就容易生湿气。而脾土生肺气,肺主皮毛,肺气不够,不能降湿气推散到皮肤外面,则湿气聚集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就容易生死肌死皮,则用菊花,苦可以泄湿,辛可祛肝风,味甘可补足肺金之水,可以去皮肤肌肉的湿气,疗死肌肉是也。
你看,中医理解一个植物就归纳了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生长特性,味道和气味等等,从而总结其用法,拿到实际运用中,果然是这么回事。
所以老百姓都知道,肝火上升了,喝菊花枸杞茶。这叫做花生子降茶,菊花能抑制肝火的上炎,补充肺金之水,而枸杞子是果实,是子,所有的果实都是往下降的,枸杞大家都知道滋阴,滋的是肝阴肾阴,补充了肝肾的阴也就是水,水多了就不冒虚火,菊花又降过生的肝火,就可以治疗普通的肝火上升的眼赤红肿头痛等。
附养生小贴士:如是眼睛红肿,眼生血丝,干涩,肝火上攻的头痛,可服用:菊花枸杞茶。菊花宜以甘菊,不能用苦菊,苦菊伤胃,不可用。所谓的甘菊就是含在嘴里,味苦带甜的那种,黄色白色为主,一次用量8-10朵,但一定要配枸杞,枸杞用一把,以自己的手捂住而不露出为标准,枸杞要最后吃掉,饮用一天。如果脾胃有寒或者怕脾胃受寒的,可以加红枣三颗一起泡用,这样就确保不会伤及脾胃。
舅舅的眼霜
还可配上我舅舅生前配置的眼霜来使用,效果甚佳,已经经过大量的使用者检验,有的
患者眼赤红肿两三天就见了效果,本人因为常年晚睡,工作原因,有黑眼圈,两周基本消除。对于很多爱美人士,这个眼霜除黑眼圈效果很快,而且都是中药配剂,连防腐都是中药理法。
眼霜主要配方:铁皮石斛、密蒙花、决明子等。
如果眼睛有红肿、黑眼圈、假性近视、视物模糊、干涩、干痒、眼袋等有快速的疗效。
舅舅生前给我解释皇帝内经时,特别让我记得内经中一句话:“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现代人电视越做越明亮,手机成为必备,每天年轻人中年人都是天天盯着手机,一些老人也成天抱着手机,包括晚上。当天地万物都随着日落而休息了,人还在用眼看电视看手机,把本已经应该休息的五脏六腑之精都调到上焦,耗损了精气,耗神也耗眼睛,这种暗耗是相当厉害的,不知不觉中人们精气被耗损,眼睛首当其冲。相信大家都有感受,睡觉之前躺下来看会手机,看多久都很少犯困,但手机放下,哪怕看一会书,很快就困,为什么,因为手机等高亮度的屏幕掉起了你的五脏六腑之精,本来他们要休息了,你非要调用他们,他们得不到休息,当然首先伤害的是调用这个精气的眼睛。这就是现代科技对人的伤害。舅舅正是看到了这点,研制了这个配方,缓解人们的眼睛的耗损。眼霜的原理都在疏通,以微量药膏的方式外涂上下眼皮眼脸,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症状。而不是目前大部分眼霜的补,更不是化学药物。舅舅认为人体要气血要流动起来,才能治病养生,一味的补更多是添新病,这就是大多数越补越糟癌症越多的原因。很多运用西药思路生产的眼霜,之所以使用一段后,出现脂肪粒,其道理正在于此,他们不懂得疏通的作用。
手中眼霜尚有一些,眼部不适的,可和我们联系。
以后我会专文结束这个眼霜的理法。
读懂了理法,我们谈谈食物
这就是理法,中医正是对植物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味道、气味、生长部位、以及对应的经络走向等归纳总结来治病养生。这种中医药的理法,根本不是什么成分分析,含有多少矿物质,含有多少氨基酸,还有多少蛋白质。而且我们用了几千年,一直疗效显著。
我没有学习中医药之前,根本不懂,也是西医的营养学的拥趸,等我学习了中医后,逐渐明白,这才是科学的,符合自然的才是最科学的,不是什么小鼠试验成分分析能比拟的。因为中医已经用长期的历史证明了这点,老百姓虽然不懂原理,但都知道,否则怎么大家都知道眼睛上火喝菊花枸杞茶了。
学了这些理法,我对食物的看法也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观察世人之大多疾病,和西方的营养学的泛滥有巨大的关联,现代人不是缺营养,而是营养太过后的大量疾病,当然还有更大的一个因素,欲望,吃也是欲望,赚钱也是巨大的欲望,欲望在吞噬着人们的健康,也在让这个社会许多方面走向畸形。
而中医药的缺点是,知识太庞大,思考方式是五行和阴阳,演变出来的逻辑推理方向就不是单一的因果,而是复杂的逻辑,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难学。现代人越来越懒,希望最好一颗药丸能解决问题,而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解决根本问题需要一个庞大的环环相连的系统,生病可不是一个单一器官的问题,我们人体的系统是环环紧扣的,难道就靠一颗药丸,一次手术能解决吗,事实上解决不了,西医发展了几百年了,一度风头超过中医,但近十年,老百姓都在思考学习中医,希望中医能回归广大社会,这是人们在西医对很多疾病无效后的反思和需求,是自然而然的认知,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说了这些案例和我学习的知识,只是阐明中医药的理法,让大家多了解一些中医药的知识,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些中医药是怎么理解和思考食物的。
一颗大米的信息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今天要说的主题食物了。
现代人强调营养,所以牛奶、鸡蛋、鸡大腿、海鲜都认为是营养充足的食物,西方营养学近几十年认识到肥胖是高热量的食物引起的,所以又流行低热量的食物,牛奶要脱脂,鸡蛋不吃蛋黄、海鲜热量低蛋白质高等等,也流行素食但很少人能控制口欲。
那么我来说说我学了中医后对食物的认识吧。
营养学强调成分,把克大米分析后,得出“碳水化合物(克)72.4膳食纤维(克)0.6胆固醇(毫克)0灰份(克)1.1维生素A(毫克)0胡萝卜素(毫克)0视黄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核黄素(毫克)0.08尼克酸(毫克)2.6维生素C(毫克)0维生素E(T)(毫克)0.7a-E0.39(β-γ)-E0.11δ-E0.2钙(毫克)8磷(毫克)钾(毫克)49钠(毫克)21.5镁(毫克)12铁(毫克)5.1锌(毫克)0.69硒(微克)4.6铜(毫克)0.52锰(毫克)1.75碘(毫克)2.3”
先不比较分析,请问,给你同样的这些成分比例,你能合成克米吗?假如你能合成,合成的米种到地里能长出第二年的稻子吗?
显然这是做不到的,恐怕再发展一万年也做不到。
这恰恰是营养学怎么也思考不明白的道理。所以我们家里从来不吃什么维生素、营养补充剂等。
中医药思考的不是成分,而是,大米所包含生命力。我们老祖宗不去做什么成分研究,我们思考归纳的是植物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在哪里成长,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收割成熟。
以大米为例。一颗颗稻谷,是可以种入地下长出一颗颗生命的果实,是吸收了天地之气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生长化收藏等生命气息的种子,稻子是果实,壳黄芯白味甘,甘就是味甜,大米饭是微甜的,甘入脾,白入肺,补足肺气,黄入脾,所以大米是补脾补气的,而所有的果实是向下降的。所以一颗大米,既能入脾生我们的脾气,补足我们的肺气,同时又能向下降我们的浊气。
任何一个生命体内部都是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如果升降出入出现堵塞就会不健康。而饮食正式帮助这种升降出入的顺畅。您看,我读懂一颗大米,里面就是有升有降,帮助了我们人体的升降,有了升降就有了出入。中医都是这么思考食物和药物的。菊花枸杞茶里面有升的菊花,有降的菊花和降的果实枸杞,有平抑肝风太过的菊花,有降入肝肾的枸杞滋阴。升降出入,一个代茶饮的小方子都包含了升降出入,这岂是西医的杀和刀所能比拟的,哪一个更符合天地之道人之道了。
很多中年朋友都有感受,如果今天没有出去应酬,在家里喝粥,第二天大便都很通畅,这是因为米的升降出入作用,而如果在外面吃大餐,第二天大便就变得很困难,因为外面吃的大鱼大肉海鲜等,都是滋腻性的东西,升降的功能就差了很多。为什么说中年朋友,因为小孩和年轻的时候脾胃功能很强,感受不到这种变化,等到中年老年后,脾胃弱了,尤其需要选择的食物帮助他的升降出入,此时对中医理解得越深刻,对以后养生防病就越有裨益。
你看,中医是这么思考植物的,绝不是西方的营养学成份分析那么单一。我们人就需要这种有升有降的循环,生命才蒸蒸不息。
肉、海鲜为什么要少吃,牛奶为什么要少喝
人的身体要好,就要循环的好,循环的好的人,生病就少就没病。
什么是循环,打个比方,我们都有关在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屋子里的感受,比如闷罐车里,停车的高铁里,人们因为没有空气的循环,非常难受,体质差的就生病了。而一旦打开车厢打开门,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人就舒服了很多。这是气的表现。所以我舅舅的医学总结是“炁道医学”,此炁道包括气,但不仅是气。有了好的循环,人体之气才能畅通。
而肉、海鲜等好吃。但你看他们没有做成食物之前,瘫在那里,都是黏黏的稠稠的,其性就是黏糊,易生痰湿,就是湿气很重,所以做成的菜肴比起大米蔬菜就难消化得多,吃多了对人的气就有影响。佛教戒食还有生命轮换杀报的原因。
老外大都是大胖子,因为他们主食都是肉,而且以牛肉为主,牛肉色黄补脾,少量食用可以补脾补气,但西方人不仅大量食用,而且烤食煎制,增加了火性,本身牛肉热量很大,用火来烤来煎,滋腻之物在他们脾胃间难以消化,湿热在体内集聚,只能形成大量的拥堵,所以一个个奇胖,胖在中医而言就是痰湿很重的一种表现。所以老外爱好运动,也是自我排除湿热的方法,这样的饮食习惯,只能催生内热,所以他们喝冰水,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又伤脾胃和肺,所以老外皮肤都很粗,皮肤病大量发生,脾胃病大量生出。脾胃为中土,居五行之中,是枢纽之地,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伤了脾胃,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紊乱,最终癌症高发,各种怪病重病滋生。
现代的中国人,受近百年,自中山先生的革命开始,把西方的好的坏的都带进来了,也跟着吃烤肉喝牛奶,以为是营养,把大量的黏腻食物塞进脾胃间,不得癌症怎么可能。
再说说牛奶。
牛奶是母牛给小牛的母乳,母乳向下,所以是向下的。色白味甘,所以补脾补肺,也具备补养脾肺的功能,牛奶和面包是老外的主食。牛奶是没有谷物化生出另一颗生命的信息功能。面包是麦子的种子所做的食品,缺点是烤制,其性就不平了,人是尽量吃平性的东西更好,面包易生火。牛奶的缺点是黏腻,不易消化。这点在脾胃虚弱的人饮食后最易体现,容易饱胀。所以长久大量饮食,易生湿热,反而伤脾胃。
更重要的是,现代养殖技术,无论进口牛奶还是国产牛奶,都是靠激素刺激产乳,要知道母牛一天正常生长也就产奶4、5斤,现代技术利用激素催生几十斤,牛乳里面大量的激素,你说是好还是不好。没有知识真是可怕,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可怕。那么多人涌向香港日本去买进口牛奶,进口牛奶是没有三聚氰胺,但进口牛奶也都是激素刺激的牛乳,这点怎么不去思考了。食品安全可怕,但不健康的不符合天地之道的饮食才可怕,外国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他们食品安全了一两百年了,但外国的癌症发病率比中国高吧,难道是食品安全的单一因素吗,多想想多思考才是。
所以我们家里不喝牛奶,客人送牛奶到我们家,都是头疼的事情,我们家里老人也没见缺钙。要补充钙,可以吃芝麻酱,又好消化钙含量又远高于牛奶,何况钙不仅是靠吃进来的,更重要的是靠肾的滋养,“肾气足,骨自坚”,该补充的是肾气,而不是钙。和尚很少吃牛奶,但练功的和尚很少缺钙的,因为他们练功强壮了肾气,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海鲜了
而海鲜了,没有高热量,这是西方人推荐的。
说一次不文雅的经历。在我的胃脘怕寒的问题还没解决之前,有一次来了客人,陪吃福州的海鲜刷锅,以海鲜为主,自然少不了被空调侵袭我的胃脘,不多久老毛病自然就出来了,受风后胃脘开始咕噜咕噜,到家后很快矢气,平时这样矢气都是不臭的,那天奇臭无比,臭到自己都无法忍受。我这次才知,海鲜吃多了还真不是好东西,否则脾胃为何如此不堪了。
我们还是用中医药的知识来看海鲜。海鲜生在在海里,海水冰冷,所以大部分海鲜都是凉性的,尤其壳类。海鲜没有一样不是黏腻的,所以难消化,估计这就是我矢气极臭的原因。海鲜福州人饮食方法大都现捞,吃起来鲜美,这也是全世界大多数海边人的习惯,但仅仅开水煮过,抵消不了海鲜的寒性。这点在感冒生病咳嗽的孩子身上体现最明显,经常看到这些孩子好点了,一吃海鲜重新又咳嗽,道理在于海鲜的寒凉和海鲜是发物的原因上。最大的问题是海鲜的黏腻,这点在所有荤食中是最明显的,湿生痰,大量食用海鲜,必然湿气重,痛风就是最好的证明了,痛风在中医里面就是湿生痹阻的病变反映,同样吃有嘌呤的肉类和豆腐,都很少会通风,而海鲜吃多了易发通风,其道理正在如此,海鲜难消化干净,留在经络间助湿气生痹湿阻隔经络运行。这不是西医说嘌呤能全面解释的了的。所以喝啤酒,助涨这种湿气,因为啤酒本身就是苦湿的。
这么一说,那是不是只有吃蔬菜了。
所谓萝卜青菜养人,就在于此。肉食牛奶海鲜鸡蛋,要吃也是少吃为好,现代人其实一生的病并不是吃的不干净的食品安全造成的,也不是什么先天心脏病、糖尿病造成的,而是大部分吃出来欲望勾出来的。吃过了,就是伤害,这里的过指过量,也指过用,也指过错。吃的正确,吃的合适,才能健康。所以我前面才说,口欲伤身,人欲伤人。这是我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才能深刻感受到的真谛。
那么除了用中医药的思考方式饮食维护我们的健康外,我们现代人还有哪些养生治病误区了。下一篇文章我们就谈谈西药吧,这个话题很敏感,因为马上会引起西医的鞭挞,不过,西医过分治疗以及西医治病的无力,而中医不断创造神奇的事实,符合自然科学的理法普及,已经成为社会化大潮流,西医太多的误治和无奈已经让老百姓重新去思考中医学习中医了,我就是大军中的小小一份子。我们不能否定西医的成就,但西医的方法存在现实的重大缺陷,而且误治过治的伤害是很大的,这点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
舅舅在5、6十年代当兵年月中,也运用西药为老百姓治病,但经过他的思考和实际检验,发现西药之害之大,是平常人几乎无法明白的,那么我又从中医从我舅舅那里学到了该怎么看西医了。
回答网友问题
兰兰:老师,生姜葱白汤可以晚上喝吗?
生姜之所以晚上吃不好,是指晚上长期食用。不是偶尔。因为生姜是生发的,早上吃生姜有助于生发和散寒,到了晚上天地万物都收藏了,人应该休息,应该降,包括饮茶也是,要喝普洱而不是绿茶铁观音等。晚上长期吃姜就和天地之道相违背。所以晚吃姜如砒霜,是这个道理。
但如果生病了,这时是偶尔用,而用在需要时,就没有这个顾忌,该吃立即吃,不能耽误。
大肥猪:如何看以前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gx/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