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寒,你在北京怎么过
月初寒尚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又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北迁,喜鹊开始筑巢,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等,为过节作准备。
节气习俗各地民俗:画图数九、补膏方、吃菜饭
画图数九
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
补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吃菜饭
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习俗。南京人对小寒颇为重视,人们会用糯米加生姜、矮脚黄、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一起煮成菜饭。
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粥中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养气血、驱寒强身的功效。
小寒节气习俗
时下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民间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在这个全年最冷的时节里,中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在这些民俗之中就蕴含着很多养生保健的原理。
节气养生小寒切忌忽冷忽热
严防血管病和风湿病
由于今年天气极度寒冷,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与往年相比大幅度增加,因为人在吸入冷空气后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随之增大,血压逐渐升高,进而特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往年,人们只要重视寒邪就行,而今年冬季特别寒冷,面对天气的显著变化,人们不仅要重视寒邪,还应该重视湿邪。
出门前和睡前别洗头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这个节气外出,头部特别容易受寒,寒又为百病之源,长期积累寒气,特别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注意头部保暖不仅是要戴帽子那么简单,三九天里,出门前、睡前别洗头等生活细节也很重要。
白领坚持午睡半小时
起居建议坚持早睡晚起的生物钟,晚上九十点的时候尽量睡觉,因为冬属阴,昼短夜长,阳气不足,人容易生病,而早睡晚起的作息生活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经常晚睡、早起、通宵熬夜等,这些生活小细节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工作压力大的职场白领,若是由于工作原因不能保证早睡晚起的作息,建议在午饭后借助半小时左右的午休来进行调理。
少食辣火锅多吃鱼虾
专家提醒,冬季吃辛辣、油腻、凉性的食物不但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对于三高患者来讲还会加重疾病的发展,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节气食材适当吃“苦”度小寒
节气主推食材:苦菊
苦菊是菊花的一种,又名苦菜,其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化淤消肿、消食健胃、凉血止血,食之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食疗功效:抗菌消炎增强免疫
可防治多种细菌感染症
苦菊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维生素C以及各种类黄酮成分…
营养吃法:每天食用别超半斤
一次不宜吃得过多
通常每天的食用量最多克即可。
吃的禁忌:脾胃虚寒不宜多吃
最适宜上火之人食用
脾胃虚寒者畏寒喜暖,不适宜吃苦菊,否则会加重脾胃症状。
节气进补“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人体受到寒冷的刺激,需要大量的能量维持正常运转,适当进补在小寒节气很有必要。
由于气候寒冷,脾胃功能减弱,小寒进补宜温补,可适当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尽量选择蒸、煮、烩、炖等烹饪方法,以减轻胃肠负担。切不可大鱼大肉,生冷无忌。
当归生姜羊肉汤食材
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克、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
1、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
2、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功效
益气补血、温中祛寒。
素炒三丝食材
干冬菇、青椒、胡萝卜、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
1、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黄酒、糖、再煸炒。
2、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健脾化滞,润燥。
山药炒鱼片
食材
草鱼克、鲜山药克、料酒、葱、姜、盐。
做法
1、鱼肉切片,用生粉拌匀。
2、油锅,入葱、姜末煸香,倒入鱼片、山药片翻炒。
3、加料酒、葱、姜、盐,再炒熟。
功效
健脾益气。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gx/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