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来了一年中最冷的节气这样养生防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今年在1月20日。“小寒大寒冻成一团”,这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里的最冷时期,也是感冒、肺炎、哮喘等疾病高发期,应注意防风御寒。
小编特意为你带来一套“大寒养生指南”。
大寒时节的四个要点
中医认为,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肾为元气之根,藏命门之火,在大寒这个时期,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心肾阳气。因此,保护阳气是此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睡宜早
养精蓄锐藏阳气
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
动宜慢
微汗即可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谓“小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应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头宜暖
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同时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缓慢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很重要。
养生专家提示,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应再增加一件背心,利于保护心、肺和胃部不至于受寒。有关节炎、风湿病的人,制作冬衣时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从而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而在内衣选择上,以吸湿性能好、透气性强、轻盈柔软、便于洗涤、穿着舒适的纯棉针织物为宜。
心宜平
节制喜怒晒太阳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让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因此,此节气中要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大寒节气
注意预防心梗
第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管住嘴要做到清淡饮食但不能太低盐,盐的摄入在每天5克(一啤酒瓶盖儿)为宜,且吃饭吃七八分饱。迈开腿即每天有一定的活动量,动到微微出汗即可。更重要的是要戒烟限酒。
第二,药物控制不可随意更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些都属于慢性病,需要药物控制,且终身服药。
发生心梗
如何急救?
1.当心梗病人在家中发现心梗前兆时,第一时间拨打。
2.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就地抢救,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病人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可立即吸氧。
3.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1片或用速效救心丸5粒含服等,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4.如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病情允许时迅速转送到有PCI医院救治。
防住身体里的几把“火”
需要提醒的是,大寒前后天气虽冷,但已到冬季结束之际,隐隐之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并不像大雪、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寒。加上秋冬季节人们习惯食疗进补,运动也相对减少,消耗下降。
吃了一冬的火锅、油腻饮食,如果又赶上降雪少、刮风多的“暖冬”,天干物燥、室内温度高,很容易上火。因此,“灭火”是大寒养生的重点。
心火
心火过旺时主要表现为心烦急躁、口舌易糜烂生疮、舌尖红等症状;孩子可出现多动不安、好发脾气等。
防“心火”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防止情绪波动;避免长时间待在过热或过凉的环境中。同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之物,少喝酒;加强运动;平时要多喝水,最好是温开水,特别是老人和儿童。
肝火
肝的性情最“急躁”,肝火上升时人也会变得急躁易怒,出现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口苦、咽干等症状。
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闷气、发火;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避免因为身体劳累而导致情绪不稳;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尽量少碰烟酒等。
肺火
肺在五行属金,而“火克金”,所以肺最怕火了,无论温热或风寒之邪,都可能侵袭肺部,转化成肺热,出现咳嗽、咽喉干疼、呕吐黄痰、口干而喜冷饮等症状。
因此,在多风干燥的寒冬季节,一定要保证每天喝足够的水;冬季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室内也最好每天通通风;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易上火的食物;户外活动时避免着凉等。
胃火
胃上火时消化道里会感觉像有一把火在烧,出现胃脘灼痛、渴喜凉饮、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热多由食用辛辣之物过量或不良情绪郁积所致。平时要注意少吃辛辣、过热的食物,如火锅、辣椒、生葱、姜、蒜等;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饮食,适当食用一些“清凉”食物,如用莲藕榨汁、配上蜂蜜一起服食,可润胃凉血。
大寒后吃“三冬”
“三冬”就是冬瓜、冬枣和冬甘蔗。
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冬枣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效保护肝脏。
甘蔗能补血润燥,不但提神,还能清热、下气、补肺益胃。甘蔗含有大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铁含量特别多,素有“补血果”的美称。
入冬后,很多上班族常会感到头晕嗜睡,反应能力下降,这时吃些甘蔗就大有益处。
需要提醒的是,冬季吃“三冬”,一次不要吃太多,都别生吃,最好是在做汤或煮粥时加点。
给大家推荐一道“冬瓜香菇海带汤”:
虾米40克,冬瓜克,海带克,鲜香菇20克,黄芪少许。海带、冬瓜和香菇洗净切块,虾米和黄芪分别洗净。将海带、虾米、香菇和黄芪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下葱段,姜片,煮约30分钟,再加入冬瓜同煮至熟,以酱油、黄酒、盐调味即可食用。
除此之外,中医理论认为,“冬主肾,肾主咸,心主苦,咸胜苦,肾水克心火。”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
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大寒时节,天气严寒,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减慢,皮肤的血管收缩,散热少了。在饮食调配上,还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炖肉、熬鱼、火锅等。牛肉、羊肉,滋养脏腑、增加营养,是冬季滋补佳品。
同时,切忌黏硬、生冷食物,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
浙江在线健康网整合自生命时报、搜狐健康等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责编:陈雨笛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gx/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