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世界本地特产真奇妙
(布拉格一家地窖餐厅,烤鸡肉串,本地人推荐的地方,真心美味!)
读汪曾祺的时候,牢记了他的劝告“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所以一个合格的吃货,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勇于冒险的精神及敏感的味蕾。我想我还是不够达标,且分享一些有趣的见闻吧。
在丹麦,作为国民美食的黑面包,我向来浅尝辄止,确实太硬、干,还有点酸,虽然我知道它是粗粮制作,它健康,但架不住口感不好啊。有朋友教我在黑面包上涂上厚厚的黄油、奶酪,再来一层果酱,口感就好多了,可是摄入这么多高热量,还能健康嘛!另一项普及率极高的美食、黑面包的好搭档就是猪肝酱,讲真,写下“猪肝酱”这三个字,我胃里都一阵抽搐,来丹麦之前我的认知是老外不吃内脏,可猪肝酱作为内脏类食物代表,长期霸占丹麦人餐桌,和黑面包组成了一队“好基友”,想象一下,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猪肝酱厚厚涂一层在又干又硬的黑面包上,那个腥味,那个酸爽。总之,从我第一次尝试猪肝酱差点被腥味熏吐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第二次尝试,内心总是抱怨着丹麦人怎么就不知道用生姜除除腥呢,当得知猪肝酱配煎培根是丹麦传统圣诞食物时,我内心是崩溃的。以至于后来在餐厅打工,每次需要从冰箱里拿出猪肝酱开封装盘的时候,我都屏住呼吸、一气呵成、行云流云。最后特别推荐一款和瑞典鲱鱼类似但杀伤力远不及的丹麦鱼罐头,玻璃瓶子装,生的,也是圣诞餐必备,酸甜口,不算太腥,可以一试。
(丹麦国民美食——黑面包)
(令我闻风丧胆的猪肝酱)
(注意看哈,猪肝酱的封面就是黑面包抹酱)
(丹麦鱼罐头,生的,酸甜口,算是圣诞节传统美食吧)
芬兰看极光的时候,在北极圈里的餐厅里,可以点到驯鹿肉。看过萌哒哒可爱的活鹿,再要吃它们的肉,颇有些不落忍。星星教主点了一份,我尝了一小块,肉质偏老,又点柴,又点硬,不太好吃。(这么萌哒哒的驯鹿,不忍心吃啊!)
到了德国,美食界的知名代表就是大肘子和香肠啦。肘子我就不多累述了,在柏林有很多Currywurst小吃店,就是德国香肠炸了切片,和炸好的薯条一起,淋上酱。德国的香肠一般短胖短胖,圆滚滚的,很是可爱。(Currywurst,香肠加薯条)
蜗牛是在巴黎尝试的,那时候老大(国内读本科时候的好友)和他媳妇正在巴黎攻读博士,带着我去了一家当地人比较喜欢的餐厅,蜗牛做前菜,主菜是牛排,菠萝馅饼为甜品。上菜时,却是一个三角形的类似炸春卷的东西,用刀切开,蔬菜和蜗牛肉拌的馅露出来,蜗牛肉黑色的,切成小块,星星点点,吃起来没有太多感觉。牛排也第一次的尝试了三分熟,端上来血丝淋淋,牛肉还泛着白色,切下一块,闭着眼睛,第一口先送进嘴里,很嫩肉汁清香,如果能克服吃生肉的心理障碍,还是很推荐啊。有人说,法国美食的代表是面包,作为大米饭的忠实热爱者,我开始很不以为然,直到吃到了新鲜出炉的法棍。新鲜的法棍还没有到一棒子下去能防身的硬度,热呼呼,掰一块丢嘴里,咂摸咂摸,香!回到家,中间切开,抹上白纹奶酪,铺上些生菜、黄瓜、番茄、水煮蛋切片、火腿肉切片,淋点橄榄油、再涂点芥末酱,三明治完工。咬一大口,有这劲道朴实的配角面包才能称出主角的光彩啊!还有朋友推荐,法棍切小块,橄榄油加点盐,面包沾橄榄油,简单的搭配,若都是高品质的食材,就像是棋逢对手的老戏骨飚戏,味蕾能品出加倍的精彩。
比利时人大概非常非常热爱炸薯条,在比利时吃的所有饭,主菜配的主食一律都是炸薯条。岔开一句,炸薯条的英文叫“Frenchfried”,却在比利时发扬光大,据说布鲁塞尔最好吃的薯条店就在Flagey广场,刚出炉的薯条个头比肯德基麦当劳的大一倍,热气腾腾、外焦里嫩,配上番茄酱、芥末酱或者是蛋黄酱,满满都是油脂的幸福感。
从比利时到荷兰火车车程也不过2个小时,跟从海淀到朝阳去串门一样,所以从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出来往前走不到五分钟,就能看到一个一人多高的纸包薯条模型(想象肯德基的纸包薯条放大很多倍),一家店面只有3-4平方米的小店,橱窗里堆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刚出炉大薯条,店员们奋力的铲着薯条,淋上各色酱汁,递给排队的人群们。
布拉格的美食与景色一样有魅力,好友的哥哥jabue在火车站接到我之后,直接带我去吃了传统的炖牛肉配饺子,对,你没有看错,饺子又出现了,只是他们所谓的dumpling更像是玉米面和面粉混合的未发酵的馒头,口感扎实,很饱腹。后面几天里,我们去了老城里几家隐秘的地窖餐厅,吃到了好吃的鸡排、烤鱼、排骨……
(布拉格的美食,物美价廉,那瓶蜂蜜薄荷水特别好喝)
(烤土豆酸奶油,土豆是欧洲人民的真爱!)(这家餐厅的特色是各种啤酒,去布拉格玩的朋友不要错过,其实我觉得布拉格、德国、比利时的啤酒都不错滴)
意大利的Salami香肠和奶酪是一定要尝尝的。初到米兰的时候,逛菜市场,被琳琅满目的salami震惊了,不亏为国民级美食,吃三明治时,中间夹一块厚厚的羊奶酪,奶酪的厚度是别处的两倍,本以为会有羊奶腥味,没想到异常好吃,奶酪的口感软绵细腻厚实,咬下去像是能拉丝。意大利还有一种奶酪球,鸡蛋一样的大小,在餐厅里看到过邻桌的美女点了沙拉,一盘厚厚的生菜、苦菊、黄瓜、番茄上赫然立着两个乳白色的奶酪球,颜色搭着倒是好看,就是觉得一下子吃这么多奶酪,多少会堵的慌吧,饶是我这么爱牛奶的人,也不敢尝试。
(米兰菜市场上的Salami和奶酪)
(房顶上悬着的熏火腿)(日内瓦的奶酪做成花的形容,喜欢这种可爱的小心意)
走过这么多地方,一直觉得吃遍各地美食很幸福。最难忘的一次,身在北极圈里,芬兰北部的小城萨里色尔卡,那一天正是农历除夕,在入住的酒店餐厅里吃晚餐,正逢国内马上零点倒数,忽然餐厅大厅里响起了“十、九、八……”的倒计时,原来一个华侨大家庭十几个人外出旅行也正好住在这个酒店,我大声附和着,兴高采烈的加入倒数中,快乐的和周围的人大声说着“happynewyear”,稍作解释后,外国人的脸上从最初的惊讶、不解,转为微笑与祝福。吃过晚饭,离开热闹的餐厅,心里忽然涌起几分惆怅与孤独。回到房间,竟然还有中央四台国际频道放着春晚,魔术师在电视里变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说过年就是团聚的时候,最淳朴简单的白米饭就是家的味道……那一刹那,我的泪扑簌而下,是的,纵饕餮盛宴,奇珍异味,我还是离不开那一碗朴实的白米饭。(红酒,奶酪、火腿,活色生香的美妙夜晚)
后记
我想食物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果腹之用,它总是承载了太多的感情,满足生存与生活的双重需求,在活色生香间、于人间烟火处演绎着悲欢离合。我妈妈热爱生活、厨艺高超,每次她在厨房忙碌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自豪。
读大学时,一个男同学说,他理解的幸福,就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楼下,抬头一盏灯亮着,推开门,桌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那时的我,心里只有诗、远方和外面大大的世界。对他描述的幸福,隐隐向往又有一些不甘,总觉得生活怎么能就这么归于平凡。
后来,我果真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游走了一些国家,看了许多美景、吃了好多美食。我越来越爱做饭,继承我妈妈的天分。异国求学时,每当学习累了需要放松,压力太大或者心情需要调节时,我都会把自己关在厨房里,心无旁骛的专心炖一锅汤、做一道菜或者烤一个蛋糕,然后就活力满满,勇敢的去面对一切恐惧与不安。每次开party,呼朋唤友来家里做客,看到朋友们把一桌菜都吃光,心里那份得意与自豪,和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表情一样。
再后来,我越来越理解那个男同学描述的“幸福”,生活中大多数的时光不都是平凡的吗,只是有一个人的相伴,即使风雨交加的夜里,想到热气腾腾的餐桌和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心里软得就会融化。很多时候,一个人游走各地,吃到各种美味的时候,都会遗憾的想,如果“你”在,那该多好,良辰美景与“你”分享,我们的世界彼此都懂。
陶晶莹在《我爱故我在》中曾写道:
“看尽千山万水,才知世界之大,大不过与亲爱的人的一方小天地。
尝过米其林三星级厨艺、喝过行家典藏红酒;法国卢浮宫浓浓的热巧克力,日本产地直达的不可思议生鱼片,屏东正鲜的黑金刚、油鱼子,洛杉矶又软又香的纽结饼……美好的滋味仍在记忆中蔓延,但怎么也比不上和他在家里煮上一碗麻辣泡面。”
现在我放慢脚步,不再那么匆匆,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在家的时间,跟妈妈学着酿桂花,腌小菜,做熏鱼,蒸包子……食物就像是一组基因密码,妈妈的菜永远都是开启味蕾幸福感的秘密武器,家的味道更是一种传承,母女之间心照不宣。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我想,终会有人与我一起,走遍山川湖海,又囿于厨房,在平凡质朴的日子里,看风景!
赞赏
长按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甲氧沙林搽剂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gx/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