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中山这里的蔬菜长在云端,还按时
近日温度渐渐爬升,夏天悄悄来临。4月1日上午,来到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农业智能大棚,这里刚刚开始种植蔬果2个多月。刚踏入温室大棚,一股清新的番茄味扑面而来。满眼绿意中,一串串红滚滚的小番茄长在藤蔓上,犹如在“云端”。一日三餐,番茄也会按时“吃饭”“目前我们已经收了两轮,具体产量还没统计出来,但种出来的番茄品质相当好,最重要是绿色又安全。”说罢,广东省智能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阮俊强直接从藤上摘下果实,邀请记者品尝,“看看,是否吃出小时候番茄的味道?”与传统种植不同,眼前这片“番茄森林”科技范儿十足。“你看,这些感应器、摄像头,能够对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精准监控,实现闭环式生长。”阮俊强领着我们到大棚旁边的一个小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可视化大数据屏,上面显示各种实时数据,以供分析。阮俊强说,他们从荷兰豪根道农业公司引进了温室种植技术和智能系统,每天都会将数据直接上传后台进行联动,根据数据测评,结合本土情况,调整各项数据,为作物营造最优成长环境。“这家农业公司,李克强总理年访问欧洲时都体验过这个远程温室指导种植技术。”有趣的是,这里的番茄种植不需要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栽培架,植物根部,有针状吸管,养分和水分正是通过管子提供给蔬果。“每天也要吃三顿,每顿需要50滴营养液。”温室使用椰糠作为栽培基质,通过自动化滴灌设施,为植物在苗期、花期、果实膨胀期,配置不同的营养液。进入温室,要先在一个“小房间”内全身消毒,避免带入病菌。“番茄森林”间,有小拇指粗的蜜蜂在忙碌。“这是熊蜂,是从以色列引进的,给番茄授粉。”大棚里现采现吃的“蔬菜沙拉”目前基地共有3个大棚,种植面积目前为15亩。除了番茄外,另外的温室大棚内还种植了适合做沙拉的蔬菜,品种非常少见。如“红珊瑚”“奶油”“水晶”等品种的生菜,也是采用立体化种植,根系同样不接触土壤,通过管道供给营养液。大棚内还安装了防虫网、杀虫灯、黏虫板等物理设备,连农药都省了。阮俊强戴上草帽、拿着剪刀,“我们这里的蔬菜可以现采现摘先吃,你们都尝尝。”说着,剪下一大盆不同品种的生菜,洗净后,大家都直接动手,蘸上芝麻沙拉酱,口感清脆,其中红珊瑚口感略苦,像苦菊。“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吃沙拉是挺健康的方式,只是很多人担心有农药残留。”“我们已先后两次接受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所的检测,第一次是检测十多种农药残留物,第二次检测60多种,均未检测出。我们也打算今后申请有机蔬菜的认证。”有望成为产研学游农业观光“打卡点”“科技改变生活,我们这里的农民脚不沾泥、手不碰水,穿着皮鞋就来上班,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阮俊强介绍,数字化农业摆脱了农民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酸雨、重金属等危害,农产品安全性更高,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总面积30亩的种植基地,只需不到10个人。“同时产量也很可观。”阮俊强指着往上攀爬的西红柿藤蔓说,“这个西红柿是无限生长型,能最高到14米,采摘时间长达八个月,按照荷兰的数据,每亩可达10万斤产值。”目前,这些果蔬销往深圳、珠海为多。今年60岁的阮俊强是沙溪人,之前主营外贸型工厂,偶然在澳洲参观农业公司时,了解到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科技解决目前农业面临的各类问题,便决定投身新农业。如今,虽然阮俊强的农业基地建成不久,但已经小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学校、家庭组团前来参观,基地可提供播种、育苗、采摘及讲解一系列的研学体验项目,一个集教育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打卡点”已悄然成型。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上一篇文章: 立夏养心,53道凉拌菜唤醒沉睡的味蕾美 下一篇文章: 穷洼里迈上现代农业高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jz/1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