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加长版的中伏,这套养生法则,一定要
从年7月16日起,我国便进入为期40天的加长版“三伏”。暑湿并重的伏天,既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疾病最爱扎堆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今年是个加长版的中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三伏,头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恰好有5个庚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人体最脆弱的时节,研究发现:
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发生率会较平时高出66%。
盛夏时节,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要比春秋季节高出20%;
每年6~9月是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的高发时节;
气温高于32℃,且湿度超过70%时,中暑的患者会大大增加。
虽然危机四伏,但在中医眼中,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扶养阳气效果最好,因此三伏天成为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患有慢性咳嗽、肠胃炎、慢性腹泻、鼻炎、咽炎、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的人群,可在指导下,通过贴敷、艾灸、温煦等疗法,预防疾病在冬季发作。
伏天身体最怕7件事酷暑天里,不少人冷饮冰棍不离手,这样虽然有了一时的清凉,但很多病根儿也悄悄埋下了。相反,如果能在此时调养身体,到了寒冬疾病就不易找上门。
1一热就吃冷饮贪吃冷饮会造成气血凝滞,易引起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尽量不吃冷饮,越热越要喝温水:
如果一定要吃冷饮,最好选在饭后1小时;
吃冷饮后,生姜是最好的补救食材,可以喝一杯姜茶。
2渴了猛灌水大口灌水会快速稀释血液,给心脏带来负担,甚至诱发心衰,还容易引起打嗝。
不要等渴了才想起喝水,每隔1~2小时就应主动饮水;
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毫升水,但不要一次性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小口喝、慢慢饮更能解渴。
3空调温度低于二十六度三伏天室外气温高,如果空调温度很低,在冷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比如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引发心梗或中风。
空调温度最好不低于26℃,开室调2—3个小时,就应开窗通风30分钟;
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空调及电风扇不可直吹身体,在空调房里要护好肩颈、膝盖、脚踝等部位。
4满头大汗时冲凉出汗或刚做完运动时冲冷水澡,会引起血管收缩及血压波动,导致头晕、头痛,心心脑急症的发生风险也会飙升。
洗澡最好安排在饭后1小时,或等汗水退去后再洗,洗澡水的温度以35℃-37℃为宜,时间控制在15分钟即可,不可过久。
5睡觉不盖被夏季心梗大多发生在晚上,伏天很多人睡觉不盖被子,甚至整晚开着空调,这对心脏、胃肠道等都不友好。
夏天睡觉最好穿上睡衣,再盖一床透气的薄毯,护好背部和肚子,同时最好避免整晚开空调睡觉。
6光脚在家里走中医有“寒从足下起”“百病从寒生”的说法,脚离心脏最远,供血最差,且脂肪层薄,容易受寒。
天热也得把袜子穿好,避免光脚在地上走动,夏季更要多泡脚,但不要用凉水冲脚,每晚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既能解乏,还可助眠。7早上赖床不起夏天夜晚相对凉爽,很多人喜欢吃夜宵、熬夜追剧,晚上过得有声有色,到了早上则赖床不起,白天也会昏昏沉沉。
夏季是最适合晚睡早起的时节,但晚睡并不代表熬夜,23:30之前最好进入睡眠状态:
早上6-7点起床,中午可以休息半小时。
教您舒服过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推荐一套不伤身的解暑法,让你舒舒服服过伏天。
喝一碗绿豆汤水开后加绿豆,煮8-10分钟即可饮用;如果想连豆带汤喝,可以把绿豆泡1小时后,再大火加热半小时。
解暑吃点苦中医认为,苦入心,清心火,利于夏季养心。苦瓜、苦菊、莴笋、生菜等苦味菜,既可清炒又可凉拌,烹调时加点辣椒或蒜,可以防止寒凉过度。
饮热茶或温水汗液蒸发可带走体表的热量。冷饮只能使口腔感到凉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降低了身体的散热速度。而喝热茶能促进汗腺分泌,更能解暑,不过茶的温度不应超过60℃。
夏季可以选择饮用焦枣茶或养脾、养心茶,轻轻松松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穿宽松衣物衣服的材质会影响汗液蒸发,推荐宽松。吸湿性好的棉、麻、丝等材质,或者选择透气性强的合成纤维材料。
心静自然凉三伏天高温酷热、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情绪中暑”迹象。静坐、浇花、读书、听音乐等都有助于缓解烦躁心情。
免责声明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dasoft.net/kjhq/10936.html